1. 首页 > 取名字 > 文章页面

雍正为什么给兄弟们改名(雍正为什么一定要杀兄弟)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雍正为什么给兄弟们改名这个问题,雍正给其他皇子起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雍正做了皇帝,就把其他皇子的胤字改成允字呢清朝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把兄弟的名字都改成允字

满族因入关而“渐染汉俗”,不过,顺治对其儿子的命名还是沿用满洲传统,如牛纽、福全、玄烨、常颖、奇授等等,甚至让他的一个儿子也以“福”为名,这对汉族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当时还不重视辈分的观念与敬避尊亲的汉人命名文化。康熙崇尚儒家学术,尤其服膺理学,在重视家族伦理观念下,他在康熙二十一年完全实行汉人的命名制度,编出子孙排行用字,并拟定人名另一字的偏旁,以示亲疏远近。他下令以“胤”字作为其儿子一辈的排行,而排行下一字用“示”字旁,因此他将后来排名皇长子的保清改名为“胤禔”,保成(皇太子)改名为“胤礽”,其它皇子也以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祐、胤禩、胤禟、胤礻我、胤裪、胤祥、胤祯、胤禑、胤禄、胤礼等等,就是我们熟知的“数字兵团”了。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孙子们太多,他还为他的孙辈和曾孙辈预定了行辈用字和偏旁,清朝皇室人名汉化基本完成。康熙又实行了“敬避御讳”制度,在康熙时代,凡是与“玄烨”二字相同的都要避用。最著名的比如当时北京城的“玄武门”改称“神武门”。

待到雍正继统,这位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君主在兄弟们的名字上做起文章。陈捷先先生说,雍正可能暗示了宗人府官员,宗人府官员递上一个奏章,称“亲王阿哥等名上一字,与御讳同,应请更定。”雍正对这个报告没有决定,而是退一步说,“名讳由圣祖钦定,不忍更改”,“礼部宜奏请皇太后裁定”。转了一圈下来,雍正才下达一道圣旨,“朕曾奏闻皇太后,诸王阿哥名上一字,着改为‘允’字。”而当时康熙皇帝驾崩才一个多月,观感上确实不太好看。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趁着又有大臣建议更改宗室人名的机会,为父亲做了一点弥补工作,降下这样一道谕旨:“朕之兄弟等,以名字上一字与朕名相同,奏请更改。朕思朕与诸兄弟之名,皆皇祖圣祖仁皇帝所赐,载在玉牒。若因朕一人而令众人改易,于心实有未安。昔年诸叔恳请改名,以避皇考御讳,皇考不许。继因恳求再四,且有皇太后祖母之旨,是以不得已而允从,后常以为悔,屡向朕等言之,即左右大臣,亦无不共知之也。古人之礼,二名不偏讳,若过于拘泥,则帝王之家,祖父命名之典,皆不足凭矣。……所奏更名之处不必行。”

因为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如胤祐改名为允祐,胤禔改名为允禔,胤祎改名为允祎。

回避皇帝的名讳,是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做后盾的。唐朝的法典《唐律疏议》规定,由于笔误或口误,书写或说出皇帝的名讳,就要挨板子;如果起名犯讳,就要流放三年。

当初满清入关,顺治皇帝福临曾说,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名字中的“福”而使天下人无福,表示人们不必讳“福”,但后来的满清法典《大清律例》的规定,与唐朝差不多,无心的犯讳也是要打数十上百的板子的。

扩展资料:

避名讳对象: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讳

关于雍正为什么给兄弟们改名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