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可以两个字吗(起名字两个字和三个字的区别)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起名字可以两个字吗,为什么起名字有二字的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代人名字大多都是两个字古人为什么都有两个名字.古代人的名字多为一个字,特别在唐朝之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是那时候人比较少,一个字的名字足够区分了,不像现代人数那么多,四个字的名字都有。
单名真正独大,是从汉代末尾的,两汉 23位帝王俱为单名,三国诸多风流人物,更是绝难想出一个复名来。
至于其缘由,有种解释说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年),汉平帝下诏说自己「箕子」之名「不合古制」,于是改为单名「衎」,这时正是王莽专政,因而祖先会说「王莽令中国不得有二名」。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刘询
既然皇帝带头只用单名,还是这麼矮小的理由,下边的官僚岂有不效仿之理,毕竟他们学习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一家之中避家讳,便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礼记·曲礼上》:「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即是说避讳不用管同音字和读音相近的字;假设是复名,只需不把两个字同时运用就算避讳了,如孔子母亲叫徵在,孔子说「徵」时就不说「在」,说「在」时就不说「徵」。
命运多舛的寿张县最终被划分红寿张镇
但单名现象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平民仍然是单名、复名皆有,东汉时期留上去的买地石券,即使位于距离首都洛阳很近的地方,也都是同时存在单名和复名。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王羲之的「羲」加「之」,后边的「之」就是虚字,它无需避讳,王羲之的儿子有五人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王献之又有个儿子叫王静之,祖孙三代都带个「之」字,完全不会被人以为不妥。
再往后,加给单名的虚字类型变得愈加丰厚,信仰颜色的虚字逐渐退潮,而带有儒家品德涵义的虚字则增多起来。很多人名里都参与了「仁」「孝」等字,宋武帝刘裕给他七个儿子取名都带个「义」字。
这类做法构成了取名风向的逆转。从东汉到西晋,原为复名的寒人新进入官府,会给自己改成单名,孟孝琚碑的传主原名孟广宗,就改成了孟旋。而陈朝人周文育原名项猛奴,是典型的俚俗名,为转换身份,他选择的改名就并非改作单名,而是在中间加了一个有寓意的「文」。
因为古人除了名字之外,一般还有“号”,所以还有两个称呼。
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赵孟頫《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
苏轼(号:东坡居士)
扩展资料:
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
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号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起名字可以两个字吗和为什么起名字有二字的意思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